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2:17 点击次数:153
1979年2月17日,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,而这场战争的“第一枪”就在东线的高平爆发,我军出动11个师攻打越军1个师,但出乎意料的是,首日就伤亡了4000多人,这是怎么回事?
俗话说首战即决战,第一场仗的胜负是非常重要的,这不仅会影响战士们的士气,甚至可能决定整场战局的走向。
所以说,对越反击战的高平之战,势必会是场硬仗。
高平是高平省的省府,临近我国的广西,是越南的战略重镇。
为了拿下高平,我军派出了20万兵力,越军这边也不甘示弱,派出了大量精锐部队,并在各个交通要道上进行了重兵把守,把高平东部和北部保护地密不透风。
实际上,许世友将军是预料到了越军的反应,所以,他便想了一招“声东击西”,先用三个师从正面进攻,转移敌军注意力后,其余部队再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切入。
2月17日,战斗爆发,但谁又能想到,明明有坦克和火炮的掩护,这场仗却十分难打,光是清理高平市外部的越军据点就用了整整4天时间。
往后的20多天里,我军又投入了11个步兵团,前前后后加起来派了11个师,但最后迎来的却是“惨胜”。
那么,这场仗是怎么打的呢?咱接着往下看。
起初,许世友是想要速战速决,计划在3到5天的时间拿下高平,但等仗真打起来,却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我军采取的打法是大纵深穿插以及迂回包围,但是,越南北部的地形却成了最大的“拦路虎”。
越北的喀斯特地貌占据多数,多山,而且特别陡峭,地势凶险,道路崎岖,多是些山间小路,我军的坦克根本无法开进。
高平地区的地形也很离谱,以热带丛林为主,地势十分复杂。
再一个,我军对当地地形不够熟悉,有些部队拿到的地图都是“过期”的,与实际情况相差甚大。
越军则不同,他们对地形十分熟悉,而且特别擅长打游击战,战斗打响后,他们凭借地形优势化整为零,设埋伏、铺地雷。
如此一来,就给我军的穿插行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,不仅要应付地形,还要时刻提防越军的偷袭,甚至于越军还利用水坝放水来袭扰我军。
不过,尽管压力重重,我军还是用1.7万余人的伤亡,击毙了2万多名越军。
那么问题来了,解放军发现问题后是如何调整的呢?咱接着往下看。
许世友做出如下决策:派出预备队参战,分散攻击,拉网清剿。
预备队有什么作用呢?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
其一,预备队可以与越军游击队对抗,分散敌军的注意力,保证主力军的行进路线不受干扰。
其二,战后,预备队可以为主力部队的撤退提供便利,有扫清障碍的作用。
果不其然,预备队的上场一举转变了战场态势,越军游击队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,我军11个师越大越顺,最后鏖战28天,终于拿下了高平之战的胜利。
此战虽然胜了,但却给了我们太多经验教训,我军的发挥也不够完美,比如说在第一天时,前线就传回战报,我军一下子就损失了4000名战士。这件事传到中央时,中央也颇感震惊。
“1979年对越作战,比我们过去打过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更接近于现代战争。我们用五六十年代的装备和战法,打了一场现代化战争,越军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。”
这是我军在战后所总结的经验,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这场仗也让我们了解了自身的不足,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后,我军开始着手于军队现代化,为后续的军队发展打好了基础。
编辑:凡友